台灣首例 1984年3月22-23日,本人在林口長庚紀念醫院完成我國首例肝臟移植手術。受肝者在換肝前因食道靜脈瘤破裂、大量吐血正陷入肝昏迷和休克之中,此病患因罹患末期肝硬化合併腹水、肋膜積水、食道靜脈瘤破裂出血、肝昏迷,唯一存活的機會就是緊急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當時適有一車禍腦死者捐出器官遺愛人間,院方在充分準備下決定進行肝臟移植手術,病患因而獲得重生,成為亞洲第一位成功的換肝人。
腦死定義 第一例肝臟移植手術,係台灣首度採用腦死定義並應用於器官移植。腦死定義隨即引起醫學界、輿論、宗教界、衛生主管機關和立法機構熱烈的討論和爭議。然由於手術成功促成各界達成腦死概念的共識,同年10月18日,中華民國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發表「腦死即死亡」的醫界共識,聲明採用腦死觀念是為了醫療資源的有效運用,避免家屬心理、經濟的無謂負擔,並為提升醫療服務水準與器官移植的發展。嗣後,衛生署公佈的腦死判定標準與長庚醫院首次肝臟移植所採用的嚴格認定基準與慎密程序亦大致雷同。1987年6月19日總統頒佈施行的「人體器官移植條例」,將腦死明定為死亡判定依據,成為亞洲第一個腦死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韓國、香港早了10至12年,促成台灣器官移植醫學的蓬勃發展,也為三年後的心臟移植、七年後的肺臟移植舖路。腦死觀念的突破因首例肝臟移植而引發,對我國移植醫學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縮小肝臟移植 縮小肝臟移植是運用細緻的外科手術方法將成人捐出的肝臟裁剪成配合病童需要的大小,再移植給罹患極期肝病的病童。早期的肝臟移植手術以先天性膽道閉鎖的病童為主,他們通常在三、四歲之前就需要換肝,然而意外腦死的器官捐贈者卻以青壯年為多。肝臟是人體最大、最重的器官,幼童的腹腔無法容納成人的肝臟,因此過去有許多病童等不到大小適合的肝臟而死亡。為了挽救這些病童,高雄長庚醫院於1993年11月8日成功地完成首例縮小肝臟移植手術。
縮小肝臟移植的發展,雖然為病童帶來生機,但實際上並沒有開拓器官來源,只是把原來可以移植給成人的肝臟轉移給幼童,國內一肝難求的困境依然存在。為了紓解捐肝不足的窘境,開拓器官來源,挽救這些在生死邊緣掙扎的病童,長庚醫院乃致力於活體肝臟移植的發展。
活體肝臟移植 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是由健康的親屬捐出部份的肝臟,移植給罹患末期肝病的病患。由於肝臟只有一個,不像腎臟有兩個,要從一個滿佈血管叢的器官取下一部份,還要保存完整的功能以及每一條進出肝臟的血管和膽管以便和受肝者吻合銜接,需要較高難度的手術技巧。高雄長庚醫院發展大愛肝臟移植手術的成功率雖達國際水平,而且這些度過手術危險期的病人都能回復正常的生活起居,成人受肝者恢復工作或家管,學齡兒童或青少年受肝者則返校上學,但國內因宥於器官捐贈風氣不普遍,仍有許多末期肝病患者在期盼遺體捐肝的等待中死亡,特別是罹患膽道閉鎖症的小病人。
經過移植團隊不斷的臨床演練與動物實驗,在1994年6月17日完成我國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為肝病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過去在死亡邊緣掙扎的極期肝病患者,只能苦苦等待遺體肝臟的捐贈,在國人器官捐贈極有限的情況下,許多病患在遙遙無期的等待中抱憾而去。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的發展,讓病患從以往被動的等待,轉變為對健康的主動爭取,藉由親人的主動意願捐贈部分肝臟,獲得高品質、高成功率,及可預期的健康。活體肝臟移植還有下列的優點:(1)可以掌握最適當的時機,選擇捐肝者和受肝者都在最恰當的情況來進行手術。(2)器官的鮮活度高,功能更佳。(3)由於是親屬,組織配對接近,排斥的機會和嚴重度減少。(4)移植器官的容積、血管、膽管的走向分佈等可於手術前精確計算配合。
由於捐肝者的安全是活體肝臟移植最核心的考量,本院發展的微出血量捐肝手術,近四百例捐肝手術出血量平均不到100毫升,避免輸血,大幅提升捐肝者的安全性,並減少手術合併症,讓活體肝臟移植得以更為推廣,挽救更多病人。本院對活體肝臟移植的技術與策略發展出多項創新與改良,並獲得優異的成績,例如供肝靜脈成型術、受體肝靜脈成型術、肝中靜脈取捨策略、新生型B型肝炎之預防策略及克服門靜脈栓塞之創新技術等;在100例膽道閉鎖症接受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病童之五年存活率達98%,全球最高 (Am J Transplant, 2006);對部分超過米蘭標準的肝癌病人,先以局部降級治療,再做活體肝臟移植,達到五年存活率90% (Transplantation, 2008)。
分割肝臟移植手術 分割肝臟移植手術是把大愛捐贈的肝臟用外科手術的方法分割成兩部份,較小的左邊移植給病童或體型較小的成人,較大的右邊移植給成人病患,一次可以挽救兩個病人。高雄長庚醫院在1997年5月21日完成亞洲首例分割肝移植手術,把一個肝臟一次移植給兩位病患,等於倍增器官的來源。隨後亞洲主要的移植中心如新加坡大學(1997)、漢城大學 (1998)、京都大學 (1999) 及香港大學 (2000)也朝此目標,陸續開始進行分割肝移植手術。
成人活肝移植 1999年1月15日高雄長庚醫院完成我國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活體肝臟移植手術的發展,已可摘取捐肝者高達七成之肝臟,而不影響捐肝者的健康。從此活體肝臟移植手術可適用於成人,其適應症亦涵蓋國內眾多的由B型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和肝癌等疾病。而活體肝臟移植從2000年開始在高雄長庚醫院成為每週例行的常規手術,同時也維持領先國際水平的存活率。
活體雙肝移植 2002年8月28日,高雄長庚醫院克服捐肝與受肝者的體型限制,完成我國首例活體雙肝移植手術,由兩位體型較小的女兒共同捐肝給父親,高雄長庚醫院乃成為全球第三個完成活體雙肝移植手術的醫院。
火車頭醫學 肝臟移植必須要許多相關科系充份的支援和配合才能順利完成,而肝臟移植的發展也可以同時帶動相關科系的進步。譬如在麻醉方面,肝臟移植手術時,需要阻斷進出肝臟所有的血管,包括下腔靜脈、門靜脈和肝動脈,這段所謂的無肝期,回到心臟的血液只有全身的一半,造成血液動力學以及生理代謝上的鉅大變化,為麻醉醫師帶來前所未有的嶄新挑戰,這些新的挑戰、新的難題、新的現象以及新的解決方法都是推動麻醉技術向上提昇的動力。又譬如在放射診斷方面,肝臟移植,特別是活體肝臟移植是一項高難度的外科手術,對於各種肝臟血管、膽管的走向,以及肝臟的容積等在影像學上精準度的要求比較高,因此肝臟移植的發展也讓放射診斷科必須要作出更精準的影像和判讀。此外,肝臟移植也因有排斥、感染等新的病理變化,給病理醫師在鑑別診斷上,帶來新的難題與挑戰,這些都是可以促進醫學突破、帶動研究發展的好題材。因此,肝臟移植必須在具有醫學中心格局的醫院發展,才能達成讓許多相關科系充份發揮、互相激盪而提升的功能。1992年底,本人調職高雄長庚醫院,肝臟移植在高雄開展,因放射診斷科鄭汝汾、麻醉科姚文聲和病理科邢福柳等醫師共同投入,並經由每週讀書會不斷地互相切磋、研究、討論,逐漸形成一個合作無間的工作與研究團隊。
基礎醫學研究 移植團隊1997年以「活體肝臟移植群體計畫」獲國家衛生研究院高額補助,藉此乃整合基礎與臨床研究成立肝臟移植醫學研究中心。基礎醫學部份目前設有移植細胞免疫研究室、移植分子生物研究室、移植蛋白質化學研究室、移植外科實驗室、SPF動物實驗室及人工肝臟研究室。本院研究團隊從1997年以來探討肝臟移植免疫耐受性指標及調控機制,近年發現核蛋白及抗核抗體在移植免疫反應中具有調控樹狀細胞及T細胞的活性,並可應用於診斷及治療肝臟移植排斥 (Transplantation, 2004、 2007;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 Transplant Immunology 2007)。
亞洲五大中心 1996年1月在高雄長庚醫院舉辦第一屆「國際活體肝臟移植研討會」,嗣後成為國際性年會,陸續在漢城、香港、高雄、京都、東京五地輪流舉行。高雄長庚醫院也與日本京都大學、東京大學、韓國蔚山大學和香港大學並列為亞洲五大肝臟移植中心。
六年後,高雄長庚醫院再度主辦「2002活體肝臟移植研討會」,首度將亞洲五大中心的成果以專輯Living Donor Liver Transplantation:The Asian Perspective(活體肝臟移植:亞洲經驗的剖析)專輯發表在當時全球移植醫學領域排名第一的學術期刊「Transplantation」,更確立亞洲對活體肝臟移植的學術成就與貢獻。
國際交流 1988年全球尚無活體肝臟移植時,日本東京大學外科河原崎秀雄博士和本人同時有活體肝臟移植之構想,乃由東京大學移植小組六度來當時本人任職的基隆長庚醫院共同進行活體肝臟移植的動物實驗研究,經由此項密切的合作,促成東京大學和本院活體肝臟移植的臨床發展。1990年日本國立信州大學幕內雅敏教授邀請本人赴日督導首例肝臟移植手術,此例迄今存活,為日本存活最久的換肝人。1996年高雄長庚肝臟移植團隊一行6人應菲律賓國家腎臟暨移植中心之邀,赴馬尼拉完成該國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2001年一行14人應北京大學之邀,赴北京完成北京首例活體肝臟移植手術,被譽為兩岸最大規模的醫療搶救行動。2002年一行13人再應北京協和醫院之邀完成北京首例成人活體肝臟移植手術。2006年及2007年分別帶領十餘人協助上海交通大學仁濟醫院及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完成另四例兒童活體肝臟移植手術。
在國際教育訓練方面,除了經常有國內外移植團隊來本院短期觀摩學習外,本院從1998年4月開始協助訓練日本大學醫院的外科醫師研究員,為期一至二年,同時也代訓美國、歐洲、南美、大陸、東南亞各國的肝臟移植醫師計一百餘名。(2008.7.16)